2023年5月15日,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法案,也被稱為“碳關稅”(CBAM),正式生效。這一法案的實施,預示著“碳關稅”可能成為未來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企業需要如何應對?
對于中國的出口企業來說,這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機遇在于,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和領先地位,可以幫助企業在碳排放減少的過程中獲得競爭優勢。挑戰在于,發達經濟體的“碳關稅”對產品生產中的監測、數據質量、第三方評價等要求可能較高,這對中國的出口企業、第三方評價機構以及監管機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歐盟的CBAM法案將于今年10月進入過渡期,進口商品需要依據CBAM法案對其隱含碳排放量進行申報,但尚無需實際繳納費用。自2026年起,歐盟將逐漸取消免費碳配額并對進口貨物施征“碳關稅”。這為中國的出口企業提供了一個窗口期,使其能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各法案項下的各項制度,并找到應對未來國際碳市場以及國際貿易變革的辦法。
中國的出口企業如果可以以某種歐盟認可的方式證明自身已經在中國繳納了碳成本,則可能基于這一事實,降低其可能繳納的CBAM總額。這需要企業積極探索和實踐,以找到最符合自身情況的應對策略。
總的來說,歐盟“碳關稅”的實施,對中國的出口企業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企業需要積極應對,以在新的國際貿易環境中找到自身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