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起,中國開始對《信息技術協定》擴圍產品實施第八步降稅,標志著我國完成該協議的全部降稅承諾。這一舉措在信息技術產業中引發了一場重大變革,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帶來了顯著的疊加聯動效益。
此次降稅涉及的62個稅目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由1.7%降至零。降稅后,我國的關稅總水平由7.4%降至7.3%,其中包括重要的醫療設備如B超診斷儀、彩超診斷儀、核磁共振成像裝置、X射線斷層檢查儀等均降稅至零。這對于降低醫療設備的進口成本,更好地滿足國內百姓的醫療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
《信息技術協定》擴圍協議包含的產品廣泛,既包括傳統的IT產品,如打印機、半導體生產設備、視聽產品等,也包括科技含量較高的通信設備、醫療設備、儀器儀表等。專家分析認為,這些產品被納入擴圍范圍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
根據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的觀察,這些產品不僅在生產上被廣泛應用,如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等產品廣泛應用于光伏、汽車等其他產業,降低這些產品的關稅將會促進信息技術產品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降低下游產業的成本;而在生活上,消費電子、醫療設備等產品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降低關稅將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據悉,信息技術產業是典型的具有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屬性的產業。在產業鏈長、參與國家多的背景下,全球范圍內的關稅減讓將加速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從而為全球經濟增長和創新發展帶來更顯著的疊加聯動效益。
從全球來看,《信息技術協定》擴圍有關產品在2016年的全球貿易額為18.5萬億美元,2022年上升至27.1萬億美元,七年間增長超過45%,是在復雜的經濟形勢下實現的逆勢增長。據專家測算,我國在2022年的進口額約為4035.5億美元,占我國總進口的比重達到12.6%。
關兵所長介紹,從評估結果看,我國從2016年開始履行降稅承諾以來,雖然有部分的產品進口量增加、貿易逆差擴大,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從信息技術協定擴圍降稅中得到了益處。降稅使得我國的出口額從2016年的2963.8億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4112.6億美元,貿易逆差也從2016年的101.3億美元轉變為2022年的77.1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最后,專家分析認為,降稅對終端消費將帶來顯著的好處。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降低進口成本,促進信息技術產品價格的持續降低。此外,關稅取消還有利于加快信息技術和產品在全球的普及,據數據顯示,2016-2021年期間,全球互聯網用戶人數從32.5億人上升至51.6億人,全球互聯網普及率在2021年達到65.6%。這一增長趨勢將進一步推動線上購物、智慧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這些產品將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將對消費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總的來說,中國完成《信息技術協定》擴圍協議的全部降稅承諾,不僅有利于我國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且對全球的信息技術產業和經濟增長也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一次改革和創新的舉措,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