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分析,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自通過以來,已經為國內的清潔能源項目注入了近110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明確地指向了綠色能源產業的國內供應鏈建設。然而,與此同時,電池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制造技術主要集中在海外,特別是在韓國、日本和中國等國家。這就意味著,海外制造商有望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將有資格申請數十億美元的稅收抵免,這通常與產量掛鉤,獎勵最大的投資者。
電動汽車行業尤其受到關注,尤其是與之息息相關的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正在尋求與美國的自由貿易伙伴韓國和摩洛哥達成交易,旨在從美國日益增長的需求中獲利,并試圖繞過美國市場的規則壁壘。據報道,中國企業今年在韓國已宣布成立至少九家合資企業,總投資額超過45億美元,用于制造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原材料。
此外,至少四家中國企業計劃在摩洛哥建廠,生產電池相關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摩洛哥擁有全球已知磷酸鹽儲量的70%以上,而磷酸鹽是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原材料。這些中國供應商希望通過在這兩個國家的生產,能夠為符合《通脹削減法案》激勵條件的汽車和電池制造商提供供貨。
然而,業內專家認為,美國這一規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中國在美國電動汽車供應鏈中的參與。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所謂的“受關注外國實體”(foreign entities of concern)的電池成分和關鍵材料將被拒之門外。
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政策環境下,中國供應商通過成立合資企業,希望能夠使客戶在繼續從它們那里采購的同時仍能獲得激勵。相關激勵措施可抵消一輛普通電動汽車逾十分之一的成本。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對于《通脹削減法案》中所謂“受關注外國實體”的定義仍然模糊不清。分析人士認為,這種不確定性意味著這類合資企業最終有可能被禁止享受政府的激勵措施。
事實上,美國政界已經開始關注中國是否間接受益于《通脹削減法案》。福特汽車公司上個月暫時擱置了與中國電池巨頭在密歇根州建造規模35億美元的電動車電池制造廠的計劃,這是在華盛頓一些重量級議員對福特的中國合作伙伴施加壓力數月后的結果。
盡管如此,中國電池企業對于在美國市場的布局依然積極。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對于電池企業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最大的三家電池材料供應商——格林美、華友鈷業(Huayou Cobalt)和中偉股份(CNGR Advanced Materials)一直是最積極達成跨境交易的企業。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加速推進電動汽車稅收減免的步伐。雖然新的稅收政策有助于推動電動汽車的銷售,但購車者需要仔細理解復雜的規則。而且,隨著相關法規的不斷完善,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仍然充滿變數。